2015金旗奖候选案例:李嘉诚基金会“科技夹子”公关传播项目

作者:17PR 2015-09-19 17:37:11

事件名称:李嘉诚基金会“科技夹子”公关传播项目

执行时间:2014年10月1日-10月25日

企业名称:北京汉诺睿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品牌名称:李嘉诚基金会

代理公司:北京汉诺睿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参评方向:品牌传播、公关活动

项目背景:

  项目介绍:2014年-2015年,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甄选并以十亿美金投资购买国际最尖端的创新项目,其中涵盖了农业、能源、生物工程、环境治理、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均关涉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并希望能在内地借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平台,采用系列公关传播推广手段,让创新科技项目在国内落地,并得到泛大众的充分认知和最终的产品推广。2014年10月9日,李嘉诚基金会于上海举办了名为“科技夹子”的科技创新日活动,并希望采用全新的公关手段进行项目的立体传播。我公司成为本次活动和传播的承办方。

  项目需求:

  公关导向之一树形象,将李嘉诚投资转型的声音传递出去,树立李嘉诚乃至李嘉诚基金的品牌正面形象和扩大前瞻投资领域的影响力,破除以往甚嚣尘上的“李嘉诚大陆撤资”的负面传闻。

  公关导向之二贴标签,继“地产经济”之后,内地急需找到全新的经济引擎,而科技创新必然是产业投资的未来趋势,改变国内产业结构落后状态,扭转创新动力不足,李嘉诚愿主动为中国产业趋势升级贴上“科技创新”标签,打造“投资超人”+“科技超人”个人标签。

项目调研:

  1、政策面: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到了中国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阐述“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继续腾飞的动力。中国的发展,要由人口红利的发展向技术创新发展迈进,由地产拉动的经济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型,本项目迎合政策环境趋势。

  2、产业面:李嘉诚基金会高科技项目落地大陆,技术本身的创新点符合政策环境及产业发展趋势。缩短了与世界的创新科技的距离,为产业转化赢得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助推中国内陆的科技产业升级,改变国内产业落后的状态,扭转创新动力不足局面,打造了标杆而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产业投资趋势。

  3、投资面:标志着李嘉诚的投资转型,由地产投资到实业投资,李嘉诚将重金投入到世界顶尖科技项目、研发并转化,落地中国内陆地区,也引领了大陆地区未来投资趋势。有力的回击前段时间李嘉诚“大陆撤资”的谣言,符合投资超人的形象认知。

  4、商业模式:李嘉诚将“资本”与“技术”进行结合,努力开创一种全新的投资商业模式,整合并完善创新型实业的产业链,亲身落实“地方政策“+”企业制造“环节,贯穿起来,将创新技术进行落地,以实际行动助推内地产业模式升级。“资金+高科技+地方政府政策+企业制造”的全新的商业模式链条,独具创新意义。

  5、市场面:引进的创新技术,均是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变革性的技术产品,对传统市场有挑战也有冲击。均是前沿科技和前瞻性的科技项目,如果落地转化,将对行业有影响力,也对百姓生活发生改变,具有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

项目策划:

  目标:树形象,贴标签。叫好、卖座、赚眼球。

  策略:打高度、造热度、挖深度。采用全媒体手段,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充分吸引目标人群的关注,扩大事件的影响力,提升活动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目标受众:投资企业、生产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新科技的意见领袖及泛大众群体。

  传播策略:借助党政核心财经媒体打活动高度、吸引政府决策领导层的对产业趋势关注,借助大众都市类时尚类媒体打造核心受众对产品的关注热度、吸引投资机构及生产企业、泛大众群体参与到科技创新话题讨论中,借助行业及专业媒体打造活动深度,将变革性产品的颠覆性技术进行深度挖掘。

  媒介选择及核心信息:此次活动传播,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电台、视频网站、APP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平台为载体,并以新闻报道、专访报道及发稿报道等发布形式,对《李嘉诚基金会携全球7大高科技项目亮相上海》话题进行传播。

  创意点:李嘉诚作为投资风向标,其一举一动具有投资趋势及前瞻意义。前期财经媒体邀约以“超人还没走”、“科技创新或成未来产业热点”等话题吸引关注、媒体积极参会派驻报道。

项目执行:

  总体项目实施,主要是平面、网络、视频、电视电台媒体、论坛及新媒体的全覆盖。项目实施涉及到前期话题设计、报道方向与编辑一对一沟通,后期追踪补正等措施,对报道的整体方向进行控制与管理,向预期的传播目标方向发展。

  1、首先对核心党政媒体进行话题拔高:《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国研网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的三大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国研网专题页面,承载了前期宣传、会期报道和总结展示等重要作用。《中国经济报告》连续两期开辟专栏,对“科技创新日”活动及七大高科技项目作了大篇幅报道。《新经济导刊》将11月号作为专刊,从高端论坛、科技前沿、会上特写和纵览全球四个不同的角度刊发稿件15篇,共计7万5千余字。

  2、其次,产品热度和深度下功夫:选择不同话题,对不同媒体实施影响和适当的话题引导。媒体对科技创新趋势及七大高科技项目还有不同侧重的深度报道,如《人造鸡蛋之后李嘉诚“戴”上科技眼镜》、《“听起来,这比iPhone酷”》、《细数李嘉诚投资的奇葩公司:主攻胃里的一切》、《李嘉诚27亿注资科技“小鲜肉” 新宠人造皮赴沪》、《李嘉诚基金会携高科技项目赴沪亮相科技眼镜等备受关注》、《全球七大高科技项目在沪发布 虚拟实境科技新突破》等。这些深度关注博得了时尚都市类、重点财经媒体、报刊媒体及网络媒体的大篇幅广泛报道,业内外掀起了对各科技项目创新点的浓厚的讨论氛围,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技术及其本身所独具的产品价值、市场价值,给予了重点关注和高度肯定。

  3、再次,科技产业趋势类的财经话题受到瞩目。关于李嘉诚先生投资创新科技的趋势性报道,掀起广泛报道。如第一财经日报《李嘉诚投资创新科技:超人还在飞》整版报道,其他财经媒体专题:《李嘉诚基金上海力推“科技夹子》、《李嘉诚眼光独到 投资科技业收获丰厚》、《李嘉诚“恋上”高科技创业项目 今赴内地开拓新市场》、《李嘉诚勇如唐吉诃德 挑战教育及医疗难题》等报道,内容积极正面,颇具投资趋势价值分析及影响力。

  4、此外,《搜狐新闻》客户端-财经界面新闻及搜索功能界面都给与推荐位,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主流门户网站第一时间给予刊发报道;平面媒体新经济导刊(专刊特辑)、中国经济报告、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上海壹周、上海商报等整版或半版以上深度及大篇幅报道;外滩画报、周末画报等中国高端主流周刊媒体也均有发布新闻。

  5、各大党政媒体、主流财经媒体及重点门户网站争相刊发,并引起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掀起了社会舆论关于“科技创新日”活动及七大高科技项目的报道高潮。活动报道影响力大,转载率高。各大网站迅速转载,形成了二次传播。实现了兼具高度和深度的广泛传播和渗透。

  6、立体交叉覆盖:媒体实现多层次报道到场媒体很好地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覆盖——既包含了人民网、新浪网、搜狐手机客户端、腾讯网等有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网络媒体,也包含了东方早报、上海科技报、新闻晨报等区域大众媒体,还有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上海金融报、上海商报、经济观察报等高端财经媒体,有效实现全面覆盖,以及科技论坛、微信推送等,本次活动传播获得了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博得了业内外的积极评价及肯定,传播效果佳。

项目评估:

  1、效果综述:

      根据电视台、电台收视率、收听率、平面媒体发行量传阅率、网络媒体流量、搜狐新闻APP客户端等综合数据统计,项目整体直接影响人群达到1.8亿人次,间接影响人群不低于2.6亿人次。

  2、现场效果:

      活动现场邀请全国主流及权威媒体60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国研网、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东方卫视、第一财经频道、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上海新闻广播、东广新闻资讯广播、优酷、爱奇艺、土豆、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周刊、东方早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I时代报(地铁报)、上海青年报、上海商报、生活周刊、伊周、外滩画报、周末画报、优家画报、上海壹周、上海金融报、理财周刊、国际金融报、中国经济周刊、上海科技报、环球时报、人民网、东方网、腾讯、新浪、搜狐、上海热线、新民网、哈佛商业评论、证券时报上海站、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中新社上海分社、科技日报上海记者站、中国日报上海站、证券日报上海站、新华网上海分社、香港文汇报上海分社、中国证券报上海分社、上海证券报等境内外媒体。

  组织媒体进行了群访及专访:新经济导刊、新浪、东方网、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周刊、东方早报

  3、媒体传播:

      平面媒体48家,媒体发布率为:91.6%;电台&视频:电台媒体发布5频次,时长:1461秒;网络视频发布9频次,时长:1205秒;APP客户端:发布1频次,《搜狐新闻》客户端-财经界面及新闻搜索功能界面都给予推荐位;共计发布面积字数: 750,859字。

  4、受众反应:项目所有发布论坛稿件共计获得特效帖19篇次,共获得点击量14.2万人次;

项目照片:



 

 

 

 

  案例资料由北京汉诺睿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提供,未经中国公共关系网17PR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17pr.com